No.00349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三乘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59部《诸法本无经》摘录:

何为三乘?所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声闻四果(最高果位为阿罗汉)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40部《杂阿含经》第41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沙门果(声闻四果)。何等为四?

谓须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果(四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断,是名阿那含果。

何等为阿罗汉果?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

 

独觉乘(或译:缘觉乘):成辟支佛。

三乘之中,独觉乘(或译:缘觉乘)所证即是:成辟支佛。

 

菩萨乘

菩萨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六度(六波罗蜜),从初地至十地,圆满一切善法,证佛果位(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六波罗蜜(亦称:六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7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第16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菩萨乘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六度(六波罗蜜),证佛果位。

期间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一阶段亦称地前菩萨)

之后进入初地(此时亦称登地菩萨),继续修行菩萨十地(从初地至十地)。

在圆满一切善法后,证佛果位(亦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根据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十信:

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十住:

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行:

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十回向: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欢喜地(初地)、离垢地(二地)、发光地(三地)、焰慧地(四地)、难胜地(五地)、现前地(六地)、远行地(七地)、不动地(八地)、善慧地(九地)、法云地(十地)。

 

根据部分佛经:

在十回向与十地之间,还有四加行: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根据部分佛经:

菩萨在十地之后,还有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之说。

妙觉菩萨亦即如来(亦即成佛)。

 

更多参考佛经(不同经文稍有出入):

第83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780部《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第960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1087部《菩萨璎珞本业经》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十信: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乾隆大藏经

第442部

第960部

第1087部

十信

信心

信心

信心

念心

念心

念心

精进心

精进心

精进心

慧心

慧心

慧心

定心

定心

定心

不退心

不退心

不退心

护法心

戒心

回向心

回向心

愿心

护心

戒心

护法心

戒心

愿心

回向心

愿心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十住: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乾隆大藏经

第442部

第1087部

第83部

十住

发心住

发心住

初发心住

治地住

治地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修行心住

修行住

生贵住

生贵心住

生贵住

方便具足住

方便心住

方便具足住

正心住

正心住

正心住

不退住

不退心住

不退住

童真住

童真心住

童真住

法王子住

法王子心住

法王子住

灌顶住

灌顶心住

灌顶住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十行: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乾隆大藏经

第442部

第1087部

第83部

十行

欢喜行

欢喜心行

欢喜行

饶益行

饶益心行

饶益行

无瞋恨行

无嗔恨心行

无恚恨行

无尽行

无尽心行

无尽行

离痴乱行

离痴乱心行

离痴乱行

善现行

善现心行

善现行

无著行

无著心行

无著行

尊重行

尊重心行

尊重行

善法行

善法心行

善法行

真实行

真实心行

真实行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十回向: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乾隆大藏经

第442部

第1087部

第83部

十回向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不坏回向

不坏回向心

不坏回向

等一切佛回向

等一切佛回向心

等一切佛回向

至一切处回向

至一切处回向心

至一切处回向

无尽功德藏回向

无尽功德藏回向心

无尽功德藏回向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如相回向

如相回向心

如相回向

无缚解脱回向

无缚解脱回向心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法界无量回向

法界无量回向心

法界无量回向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十地:

 

菩萨修行阶位果地

乾隆大藏经

第442部

第960部

第1087部

四加行

暖地

-

-

顶地

-

-

忍地

-

-

世第一地

-

-

十地

欢喜地

欢喜地

欢喜地

离垢地

离垢地

离垢地

发光地

发光地

明地

焰慧地

焰慧地

焰地

难胜地

难胜地

难胜地

现前地

现前地

现前地

远行地

远行地

远行地

不动地

不动地

不动地

善慧地

善慧地

妙慧地

法云地

法云地

法云地

等觉

等觉

等觉

无垢地

成佛

妙觉

-

妙觉地 / 无上地

 

 

 

 

 

 

 

发菩提心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摘录:

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因缘、正义因缘、三十七助道法因缘,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为大善,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众生身口意等三业诸恶。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

菩萨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发菩提心,即能摄取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修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能习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发心名为根本。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971部《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摘录:

佛言:菩萨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菩萨。二者、修行位菩萨。三者、不退转菩萨。四者、一生补处菩萨。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37部《大乘伽耶山顶经》摘录: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言:天子!诸菩萨发菩提心凡有四种。

于因于果而得成就。何等为四?

一者、初发心。

二者、解行住发心。

三者、不退转发心。

四者、一生补处发心。

应知初发心为解行住因。解行住发心为不退转因。不退转发心为一生补处因。一生补处发心为一切智因。

应知初发心如田中下种。解行住发心如牙渐增长。不退转发心如枝叶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补处发心如果实成熟。

第一发心超声闻地。第二发心超辟支佛地。第三发心超不定地。第四发心住决定地。

 

一生补处菩萨:即菩萨最后身。譬如:弥勒菩萨。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01部《佛说弥勒下生经》、乾隆大藏经第202部《佛说弥勒来时经》、乾隆大藏经第204部《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乾隆大藏经第205部《佛说弥勒成佛经》、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44卷记载:

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出家学道,于龙华树下成佛(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名弥勒佛。

 

 

 

菩萨不厌生死不乐涅槃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8卷摘录:

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具修一切种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72卷摘录:

菩萨以处生死为乐,不以涅槃而为乐也!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以化有情而为乐故,谓随所乐方便善巧,说授法门令得安乐。……诸菩萨摩诃萨具方便力久住生死,得见无量无边如来,听受无量无边正法,化导无量无边有情,是故菩萨为如是事不厌生死、不乐涅槃。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摘录:

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惊怖,则堕非道,不能利益一切众生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所谓贪乐声闻、辟支佛地,于诸众生无大悲心。

何以故?声闻、辟支佛道即非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缘觉怖畏生死、求速出离,功德智慧则不具足,以是义故非菩萨道。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摘录: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菩萨)答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维摩诘(菩萨)答言: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

维摩诘(菩萨)答言: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9卷摘录:

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二?

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8卷摘录:

若正问言:何法能摄一切善法?

应正答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善法生母、养母,能生能养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五眼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胜功德故。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69卷摘录:

诸菩萨摩诃萨应行如是诸道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一切声闻所应学道,一切独觉所应学道,一切菩萨摩诃萨所应学道,如是一切菩提分法,皆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

 

 

 

 

 

 

般若波罗蜜多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47卷摘录:

过去如来、应、正等觉,亦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无上正等菩提。未来如来、应、正等觉,亦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无上正等菩提。现在所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诸世界中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现说法者,亦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勤精进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05卷摘录:

过去诸佛及诸弟子,一切皆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已证无上正等菩提,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未来诸佛及诸弟子,一切皆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入无余依般涅槃界;现在十方无量诸佛及诸弟子,一切皆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入无余依般涅槃界。何以故?由此般若波罗蜜多普摄一切菩提分法,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如来法皆具摄故。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94卷摘录: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但安住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作如是方便善巧,为亦住余法耶?

佛告善现:岂有余法不入般若波罗蜜多?云何复疑为住余法?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61卷摘录: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从初发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引深般若波罗蜜多,修深般若波罗蜜多。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摘录:文殊菩萨言:

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47卷摘录:

诸有净信,欲不舍佛、欲不舍法、欲不舍僧,亦欲不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定不应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03卷摘录:

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行菩萨道不证二乘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59部《诸法本无经》摘录:

何为三乘?所谓声闻乘、独觉乘(或译:缘觉乘)、菩萨乘。

 

特别注意(菩萨乘)

菩萨行者不证二乘!亦即:不证声闻果位(声闻四果)、不证缘觉果位(成辟支佛)。

如果取证声闻果位或缘觉果位,则退堕二乘地,破菩萨道,是为菩萨魔事。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摘录:

尔时,多闻世尊告进力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功德智慧,以大悲力不舍众生,远离声闻、辟支佛地,得无生智不舍三有,心无求望而增善根,方便修行诸波罗蜜,以智慧力、无分别心生诸善根,成就尽智无量功德,无一法生方便现生,无一众生方便教化,知一切法皆自性离,观诸佛国犹如虚空,而以方便严净佛土,知一切佛法身无像,方便示现相好庄严,随诸众生心所须欲即能应与。菩萨身心常寂静离,而为众生种种说法,亦以方便远离喧挠,修诸禅定知自性空,悉能通达甚深智慧,而以方便为他说法,不证声闻、辟支佛果,求佛解脱不舍菩萨一切道行。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道。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00卷摘录:

是诸菩萨摩诃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巧方便力,虽教有情证预流果而自不证,虽教有情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自不证,虽教有情证独觉菩提而自不证。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7卷摘录: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一切法皆无自性,亦无戏论而可得者,诸菩萨摩诃萨用何等道,得入菩萨正性离生?为声闻道、为独觉道、为诸佛道?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不用声闻、独觉、佛道,得入菩萨正性离生,然于诸道先遍学已,用菩萨道得入菩萨正性离生。……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一切道先遍学已,用菩萨道得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未起金刚喻定,犹未能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若起此定,以一刹那相应妙慧,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77卷摘录:

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于生死流已作限隔故。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922部《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摘录:

若有住菩萨乘者,不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求一切智智,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修习趣求一切智智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