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389 有记法与无记法
有记法与无记法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6卷(原文摘录):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有记法?
佛告善现:即诸善法及不善法,名有记法。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记法?
佛告善现:谓无记身业、无记语业、无记意业、无记四大种、无记五根、无记六处、无记无色法、无记五蕴、无记十二处、无记十八界、无记异熟法。
善现,此等名无记法。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善法?
佛告善现:谓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师长;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供侍病者俱行福,方便善巧俱行福。十善业道:所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无瞋、正见。
有十种想:所谓胮胀想、脓烂想、异赤想、青瘀想、破坏想、啄啖想、离散想、骸骨想、焚烧想、一切世间不可保想。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
有十随念:所谓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善现,此等名善法。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不善法?
佛告善现:谓十不善业道,即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瞋恚、邪见,及忿恨、覆恼、谄诳、矫害、嫉、悭、慢等。
善现,此等名不善法。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4卷(原文摘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间善法?
佛告须菩提:世间善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尊长,布施福处,持戒福处,修定福处,劝导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间十善道,九想(胀想、血想、坏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是名世间善法。
何等不善法?夺他命、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非时语、贪、瞋、邪见,是十不善道等,是名不善法。
何等记法?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记法。
何等无记法?无记身业、口业、意业,无记四大,无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记报,是名无记法。
十善
十善(十善业道)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六处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8部《中阿含经》第3卷:
云何六处法?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谓六处法。
十二处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270部《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十八界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270部《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十恶
十恶(十不善业道)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372部《十不善业道经》:
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
何等为十?所谓身业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
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偷盗)、欲邪行(邪淫)。
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
意三种者:贪、瞋、邪见。
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
云何不与取(偷盗)?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
云何欲邪行(邪淫)?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
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
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
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
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炫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
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决定而取、彼若寻求、起虚妄说。具是五缘,成妄语罪。
云何绮语?谓于他人以染污心增饰其非,对彼而说。
云何两舌?于他所有隐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离间。
云何恶语?谓于贪欲和合事相,以杂染言厉声而说。
云何名贪?于他财富及彼受用,起爱乐心非理希望。
云何名瞋?谓于有情起忿恚心,而作损恼及捶打等。
云何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如正法念处经及余经说。
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佛学词汇
五蕴(五阴)
不同经文中译名稍有差异: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亦译为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受:亦译为痛。不过从现代文字含义来看,受字更为合理。
何谓五蕴(亦译:五阴)?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8部《中阿含经》第28卷:
云何为五?所谓色、痛(受)、想、行、识。
云何为色阴?所谓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阴也。
云何为痛阴(受阴)?所谓苦痛(苦受)、乐痛(乐受)、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受),是谓名为痛阴(受阴)。
云何名想阴?所谓三世共会,是谓名为想阴。
云何名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
云何名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舌)、身、意识,此名识阴。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欲界、色界)。
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
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
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
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
如是诸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通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注:无色界因为没有色蕴,只有五蕴中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所以称为无色界。因此,无色界众生是没有色身的,唯欲界众生与色界众生有色身(身体)。
佛学词汇
四大
何谓四大?根据佛经,四大即指:
地(亦译:地大、地种、地界)、水(亦译:水大、水种、水界)
火(亦译:火大、火种、火界)、风(亦译:风大、风种、风界)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38部《中阿含经》第7卷:
地(亦译:地大、地种、地界)
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性住,内之所受。
水(亦译:水大、水种、水界)
此为云何?谓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胆、小便,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
火(亦译:火大、火种、火界)
此为云何?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
风(亦译:风大、风种、风界)
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48卷:
菩萨摩诃萨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是身外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内身:坚者是地、湿者是水、热者是火、动者是风,是四事入内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无我、无我所,随趣四相,不随人意。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2卷:
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09卷:
佛告真月:筋、血、脉及气脉、髑髅缝脑、大肠小肠、肺、心、肝、肾、脾、胆诸藏,脂髓血、痰阴涕唾、毛发、髭鬓、皮肤裹覆聚集,聚已所有诸色皆为四大。所成四大者,取色以成身,故名取色。彼身以父母和合成牢鞕者,彼即是地大;所有稀软者,彼名为水大;所有暖成熟者,彼名为火大;所有摇动屈伸者,彼名为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