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412 罗汉示现饮酒醉
罗汉示现饮酒醉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744部《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整理(上):
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
时须耶国有一贫人,专门为人剃头谋生,所有前来剃头之人,皆未给钱而是约定,等到麦子熟了,用麦偿还。
然而当麦子成熟之后,剃头人向这些曾经剃过头的人索要麦子时,却无一人偿还。于是便起恚意而作誓言:愿我寿终之后作大神龙,乃令此国风雨不调五谷毁败。
尔时死后便作恶龙,于此国中大兴众恶,令之风雨不调、五谷毁败、国民饥馑。
如来慈悲念及国民,即遣沙曷比丘,前往化度。
龙见比丘,即兴恶意,而欲杀之。
沙曷尊者即用神通,化钵覆盖一国,令雨水无法淹没其国土。
龙见此已,更下大雪。
沙曷尊者,以钵受雪以手扫之,堆积别处乃如一山。
龙见此已,即回龙宫,不再纠缠。
沙曷尊者,随龙入其宫室。
龙出,尊者亦出;龙人,尊者复入。
龙乃疲极,长跪问言:卿何等神?恼我如此!
沙曷尊者答言:吾是佛弟子。
龙言:我欲自归于卿。
沙曷尊者答言:吾有大师!佛乃三界最尊。卿当自归于佛。
龙问:佛在何所?
沙曷尊者答言:佛今在舍卫国。
龙便入笥中,随尊者同去。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744部《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整理(下):
尔时,国中人民见尊者有此等神力,降伏恶龙,纷纷前来供养饮食,或与饭者,或与酒者。
尊者受而饮食之,乃至酒醉,于树下而卧。
时佛便笑,五色光出。
阿难整正衣服叉手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
佛告阿难:汝见沙曷比丘不?
阿难答言:未见。
佛告阿难:今在树下醉卧。
时千二百五十比丘与菩萨万人各相议论:沙曷比丘已得阿罗汉。何以复醉而卧?
佛知众人心中有疑,因此而说四事:
一者、阿罗汉不入三昧不得而知。
二者、不得便现神足。
三者、不得强劝人分卫(不得强行劝令他人布施供养)。
四者、身中尚有虫。
阿罗汉以是四事不及佛。
佛遣目犍连(神通第一的声闻弟子),往到沙曷比丘所,敕摄龙来。龙以头面为佛作礼。佛便为说宿命本末,龙心即解,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即得须陀洹道,为佛作礼而去。
尔时,佛便为说沙曷尊者功德微妙。
阿难叉手问佛:沙曷比丘饮酒醉卧!而佛说其功德微妙?
佛告阿难:阿罗汉不复饥渴!以三事故,现醉卧耳。
一者、佛欲开化菩萨意。
二者、不欲逆布施家意。
三者、恐诸弟子未得道者,饮酒多失故,以此至戒捡之。
沙曷比丘,虽饮酒,实不醉。
时万菩萨,本皆回意欲向罗汉(欲舍弃菩萨道),闻佛说是,皆起整衣,为佛作礼。
须耶国王,听闻恶龙被如来弟子降伏,便请佛僧入宫供养。
次日佛僧前来,王及臣民,心大欢喜,皆以华香,出城迎佛,五体投地,稽首为礼。佛为王及民众,说龙本末。
众人心解,即受五戒,奉行十善;或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三乘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59部《诸法本无经》摘录:
何为三乘?所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声闻四果(最高果位为阿罗汉)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540部《杂阿含经》第41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沙门果(声闻四果)。何等为四?
谓须陀洹果(初果或称预流果)、斯陀含果(二果或称一来果)、阿那含果(三果或称不还果)、阿罗汉果(四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断,是名阿那含果。
何等为阿罗汉果?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
独觉乘(或译:缘觉乘):成辟支佛。
三乘之中,独觉乘(或译:缘觉乘)所证即是:成辟支佛。
菩萨乘
菩萨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六度(六波罗蜜),从初地至十地,圆满一切善法,证佛果位(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六波罗蜜(亦称:六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37部《大乘伽耶山顶经》摘录: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言:天子!诸菩萨发菩提心凡有四种。
于因于果而得成就。何等为四?
一者、初发心。
二者、解行住发心。
三者、不退转发心。
四者、一生补处发心。
应知:初发心为解行住因,解行住发心为不退转因,不退转发心为一生补处因,一生补处发心为一切智因。
应知:初发心如田中下种,解行住发心如牙渐增长,不退转发心如枝叶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补处发心如果实成熟。
第一发心超声闻地,第二发心超辟支佛地,第三发心超不定地,第四发心住决定地。
三乘
三乘之中:
声闻乘、缘觉乘(或译:独觉乘):自度为主,所度众生有限。了却生死而入涅槃(不生不灭)。
菩萨乘:不仅自度,同时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所度无极。为众生故,不厌生死,不乐涅槃。
譬如人们熟知的地藏菩萨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菩萨由于度脱一切众生,需时漫长(乃至历经无量劫)。因此很多行菩萨道者,或不坚定,半途而废,舍弃众生,于中回向二乘(声闻乘、缘觉乘),了却生死乃入涅槃,是为菩萨犯戒,破菩萨道,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世间流传之称
小乘:声闻乘
中乘:缘觉乘(或译:独觉乘)
大乘:菩萨乘
所谓回小向大(弃小回大):
指原先修行二乘的:声闻乘、缘觉乘(或译:独觉乘);转而修行大乘(菩萨乘)。
根据笔者所阅读的佛经来看,回小向大(弃小回大),是有前提的:
就是不能已证二乘之果位!
一旦已证声闻果位(声闻四果)或成辟支佛,则无法回小向大(弃小回大)。
为什么?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77卷摘录:
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于生死流已作限隔故。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00卷摘录:
是诸菩萨摩诃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巧方便力,虽教有情证预流果而自不证,虽教有情证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而自不证,虽教有情证独觉菩提而自不证。
因此!菩萨行者不证二乘!亦即:不证声闻果位(声闻四果)、不证缘觉果位(成辟支佛)。
如果取证声闻果位或缘觉果位,则退堕二乘地,破菩萨道,是为菩萨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