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416 琉璃王屠杀释迦牟尼族人
琉璃王屠杀释迦牟尼族人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一时,释迦牟尼佛,游迦维罗卫(或译:迦毗罗卫、迦毗罗越),释氏精舍,尼拘类树下,与五百比丘、侍者阿难等俱。
于城中有舍夷贵姓五百长者(释迦族人:多为王室成员及其眷属),共为世尊造立讲堂,自相兴誓:讲堂成已,当请如来于上设供。其余人等:梵志、长者、居士、黎明百姓,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有违者,罪在不测。
舍卫国王(波斯匿王),有一太子,产育之初,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名维楼黎(意为:琉璃)。
尔时琉璃太子率众,方来入城,见此讲堂,高广严净,世所希有,则于其上休息纳凉。
诸贵姓长者(释迦族人)闻此大怒:此人有何异德?敢登此堂!
于是立即派人前去,不仅当下驱赶不让停留,更是当众辱骂琉璃太子,称其为婢女之子。(琉璃太子之母:最初为人婢女。)
琉璃太子闻此骂声,心怀毒恚,即命太史(不同经文或称:相师)记之:如果将来自己成王,必当诛杀此众(释迦族人)。
尔时波斯匿王(琉璃太子之父)与后末利,诣佛精舍,解剑脱屣,留兵于外,步涉小径,来至佛前,五体投地,稽首为礼,却坐一面。
琉璃太子回宫之后,听闻父王去佛精舍,立即率兵前往。
波斯匿王四兵五百余人,被琉璃太子一时杀尽,唯有二人逃入树间得免。
于时世尊,为王及后,说世无常、爱欲合会别离法句。
国王与后,闻法信受,礼佛而退,不见侍卫,但见满地尸体。
遇到先前逃入树间二人,得知乃是琉璃太子所为。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尔时,琉璃太子回宫之后,命守城人不让其父(波斯匿王)入城,更下令驱逐父王,令其出境。
波斯匿王得闻,涕泣哽噎叹言:世尊所言诚实不虚,兴衰贵贱皆无常住。
王后末利白王:勿愁!可共还我父国。
二人随即出发,七日七夜,到迦维罗卫,正值夜晚城门紧闭,不得而入。
二人饥渴,无所向仰,求乞无地,于水边人洗菜处,得萝卜而食之。
波斯匿王食已,腹痛而亡。王后末利悲恸,举声大哭。
诸贵姓长者(释迦族人)闻凶,寻皆而来,咸皆号悼,赗赠殡棺。
琉璃太子,闻父王死,即在大殿,自称为王。
查看所记之事,想起之前遭人当众呵骂的屈辱,便召四兵,欲意攻伐迦维罗卫。
佛知其意,于其必经之路,坐于枯树之下。
时琉璃王率军来至,遥见世尊,即便下车,稽首问佛:世有七树(菩提附差、尼拘类、毕钵、优昙钵、萨罗、怛罗、揵尼赦罗)高大茂盛,何以坐此枯树之下?
世尊答言:用哀愍伤亲属故也!
琉璃王心念:古籍有云:若遇沙门,军当转还。况今值佛!焉得进乎。
当即作罢,原路返回。
然而太史(不同经文或称:相师)再三鼓动琉璃王出兵。
琉璃王想到屈辱之事,即便兴兵。
而佛知之,还坐枯树,如是至三,王亦三还。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未过几日,世尊令阿难宣告四辈,皆令集会。
尔时阿难,见佛姿容无耀、项无光明、衣服变色,即便问佛:侍尊积年未睹三变!
佛告阿难:却数七日,琉璃王将再次兴兵攻伐迦维罗卫,诸释种贵姓,皆当伤毙。故现斯变,为中家持服故也。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声闻弟子)前白佛言:我之神力,可将琉璃王兵掷著他方世界。
世尊问道:汝岂能取释种宿缘,著他方世界乎?
目犍连白佛:实不堪任使宿命缘,著他方世界。
目犍连复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毗罗越国度之城,著虚空中。
世尊问道:汝岂能取释种宿缘,著虚空中乎?
目犍连白佛:实不堪任使宿命缘,著虚空中。
目犍连复白佛言:惟愿听许以铁笼覆迦毗罗越城上。
世尊问道:云何能以铁笼覆宿缘乎?
目犍连白佛:不也!世尊。
佛言:善哉!目犍连!世尊信汝神力乃能办此。然而宿世殃罪孰能代受?汝今还就本位。释种如今宿缘已熟,当受其报。
阿难问佛:可有方便祐护此国令安隐乎?
佛言:若能同心!国可全也。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当琉璃王第四征时,佛未阻止。精锐四兵,到该国界。
释氏豪姓,骁勇善射,神准无比,力大无穷……
其箭射程最远可达一由旬。(一由旬:40里)
于是交战,射琉璃王军。
然而众箭穿梭,不伤象马牛畜之命;从兵众发髻边过,亦不伤肌体。
琉璃王见众箭来袭,惊怖万分,准备退兵。
太史(不同经文或称:相师)却谏:大王莫惧!该国之人,皆奉佛戒,慈仁不杀,以箭恐人,无伤害意。
于是琉璃王,大兵压境,乃至城下。
尔时,迦毗罗越城有释童子,年向十五,名为奢摩,闻琉璃王今在门外,即与王兵共斗,杀害兵众甚多。
琉璃王兵,各各驰散,并作是说:此是何人?为是天也?为是鬼也?
尔时,释迦族人闻此,即呵斥此童子:我等修行善法!尚不害虫!何况人命?凭我等之力,一人可敌万人。然而世尊有云:杀人命者,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今速去!莫复杀生!
奢摩童子闻已,即便离去,不复入城。
时国人紧闭城门,琉璃王绕城列阵,至于七日,无可奈何。
于是,便在城外高声唱言,假意招安,实则挑拨离间。(亦有不同经文陈述:尔时,天魔化成人形,来入城中挑拨离间,乃令国中之人不得同心。天魔:居于欲界六天之最高天魔宫内)
于是,有人为开城门。
琉璃王兵,顺势杀入城内,生擒贵姓之人(释迦族人),活埋于地但令头现,驱迫象群踏杀,复驾犁耕其首。(遭此酷刑之众,多为圣贤:已证圣果。琉璃王因此最大恶极、后来现身堕入阿鼻地狱。)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尔时有贵族姓(释迦族人),名释摩男,瞿夷之父也。(瞿夷:悉达太子之妻)
释摩男,见城中之人,无论男女老少,皆遭屠杀,深生悲悯。
于是,便向琉璃王启白(释摩男:是波斯匿王旧好,认识琉璃王。琉璃王也就同意相见听闻其说)。
释摩男,向琉璃王说道:我愿以己之身入湖水中,待我出水之前,愿大王下令士兵勿再屠杀。
琉璃王心想:常人憋一口气也就那么点时间。念在旧识情面上,也就答应了。
然而,释摩男于湖水中,久久不出。
王大怪焉,便派左右,前往查看。
左右回报:释摩男,自解头发,系于水中树根,今已溺死,尸沉湖中。
琉璃王此时恍然大悟:释摩男,大慈哀故,以己之死为保城中老小性命。
反观自己身为一国之主,却因不忍小忿(遭呵骂之屈辱)乃至屠杀众人。
于时琉璃王,厚葬释摩男后,即便退兵乃回本国。
然退兵回宫之际,还命人抓来相貌出众的五百释女,欲与交通共相交接。
五百释女皆不相从,琉璃王大瞋恚,命人尽取五百释女手足后,将人著深坑中。
瞿夷
悉达太子(或译:悉达多太子),出家苦行六年,证佛果位,号释迦牟尼佛。瞿夷:乃是未出家前,悉达太子之妻。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尔时,琉璃王回宫之后,闻祇陀太子(祇陀太子:亦为波斯匿王之子)与诸婇女共相娱乐,便往至祇陀太子所。
守门人遥见琉璃王来,即便白言:王小徐行!祇陀太子今在宫中,五乐自娱,勿相触娆。
琉璃王闻言,即时拔剑,杀守门人。
祇陀太子闻琉璃王在门外,便出相见:善来!大王!
琉璃王报言:岂不知吾与诸释共斗乎?
祇陀太子对:闻之。
琉璃王报言:汝今何故与婇女游戏而不辅佐我也?
祇陀太子对:我不堪任杀害众生之命。
是时,琉璃王极怀瞋恚,即复拔剑斫杀祇陀太子。
祇陀太子命未绝间,闻虚空中,有音乐声,迎其魂神。
命终之后,便生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与五百天女共相娱乐。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祇陀太子取命终已,生三十三天,即便说偈:
祇陀太子德,人天中受福,为善受善报,二处俱受福。
祇陀太子
佛经中经常出现的祇树给孤独园全称:祇陀树给孤独园。
当给孤独长者,不惜重金欲买祇陀太子园林,造精舍供佛僧时,祇陀太子起初不解故意刁难,但最终还是将园地卖给了给孤独长者,而其中的树林则由自己奉上佛僧。
其命名中的祇陀树:正是来自于祇陀太子。
而给孤独园:则来自于给孤独长者(亦译:须达长者)。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尔时,五百释女被砍手足,毒痛苦恼,自归称唤如来:世尊于此生,亦从此出家,如今已成佛,何故不见忆?
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彻,闻诸释女称怨向佛,便与诸众比丘弟子,共至迦维罗卫。
尔时,城内人民伤残者多;又见女人身形裸露无用自蔽。
世尊哀愍诸裸露者,即以威神,动忉利天帝释(帝释:忉利天之天帝、忉利天为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宫殿。
帝释及后、乃至无数天子,各赍天衣,俱供来下,以服覆遍裸露厄者。
四天王天之天王(四天王天:欲界六天之第一天)与众鬼神,以诸自然天食,给与众人,令解饥渴。
尔时佛告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恶逆,罪盛乃尔。却后七日,有地狱火当烧杀之,现世受报,乃堕阿鼻地狱。
琉璃王闻说,大恐怖,乘船入海,停于水中。七日期尽,地狱之火从水中出,连船带人悉数烧尽;同时亦将琉璃王宫殿全部烧毁殆尽。
琉璃王及其兵众,皆悉命终,入地狱中。
尔时,佛为众人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见众人闻法已,心开意解,便为说四谛要法,所谓:苦、集、尽、道(或译:苦、习、灭、道)。
世尊更说偈言: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
诸来观者(天龙八部、民众无央数千),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有获道果,或见道迹;或有随佛出家;或发无上正真道意。
诸裸形女辈等,命尽得上生忉利天。
根据佛经记载:地狱之火,海水也难浇灭。(见乾隆大藏经第626部《佛说四泥犁经》所述)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及多部佛经综合整理(不同经文细节上稍有出入):
时诸比丘问世尊言:今此诸释昔作何业?乃为琉璃王所杀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昔日之时,此罗阅城中有捕鱼村。
时世饥俭,人食草根,一升金贸一升米。
彼村边有大池,城中人民往捕池鱼食之。
当于尔时,水中有二鱼各相谓言:我等于此众人,先无过失,但见人类,皆来食啖我等。未来当报此仇!
尔时村中有小儿,亦不捕鱼,复非害命;见鱼在岸上跳而心生欢喜、敲打鱼头。
释迦牟尼佛告比丘:
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今释种(释迦族人)是也。
尔时二鱼者,今琉璃王及其太史(不同经文或称:相师)。
尔时小儿见鱼在岸上而笑、敲打鱼头者,今我身是。
尔时,释种杀鱼食之,由此因缘,无数劫入地狱中,今遭宿殃而受此对。
我于尔时,坐视而笑,敲打鱼头。今琉璃王攻伐之际,乃患头痛。
由此因缘,今受此报。
是故!诸比丘!当护身行、口行、意行!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参考佛经
乾隆大藏经第667部《琉璃王经》
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26卷
乾隆大藏经第139部《六度集经》之(五十四)
乾隆大藏经第1346部《法句譬喻经》
乾隆大藏经第729部《佛说兴起行经》之(佛说头痛宿缘经第三)